又到了一年端午節(jié)。
母親的電話總是比日歷還要準時,早早的問候我端午節(jié)是否回家。沒有得到肯定的答復(fù),母親倒是也不在意,只說給我包了粽子,到時候可以拿一些送過來。
粽葉飄香,母愛依舊。
長大之后,很少再對甜食感興趣,對粽子這一類食物漸漸也不再貪嘴?赏陮︳兆拥挠洃泤s始終盤旋在腦海,混雜著母愛的粽子總是格外的讓人魂牽夢縈。
在老家,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是隆重而正式的,就連包粽子這項工作都會持續(xù)兩三天來完成。準備好了粽葉和糯米、花生、紅棗,包粽子的任務(wù)算是開了個頭。緊接著就是孜孜不倦的晾曬,小心翼翼的挑揀,在我們的期待和催促之下,包粽子的環(huán)節(jié)才能閃亮登場。其實,母親包粽子的手法并不是特別嫻熟,聽說是有了我們之后母親才開始學(xué)著包粽子的,小孩子總是喜歡吃甜食,后來包了許多年竟然也熟能生巧了。
依偎在母親的身邊,學(xué)會這項技能倒也是不難,母親給我們演示:先拿著兩片粽葉交叉放在手上,在粽葉上鋪上一層厚厚的糯米,中間留白,填充一些愛吃的肉餡或者花生、紅棗,最后再用糯米蓋上縫隙,把葉子折疊起來,用棉線綁住固定。我們也照著學(xué),只是笨手笨腳、一塌糊涂,母親并不責怪,依舊笑吟吟的看著我們。
小的時候,我最喜歡的一道程序就是生火。小孩們會早早的圍坐在鍋爐的旁邊,灶臺冒著熱氣,鍋里蒸著軟糯香甜的粽子,可謂十里飄香,勾起了所有在外面瘋跑的孩子們的饞蟲,一起跑回來嚷嚷著:“粽子好了嗎?可以吃了嗎?”母親這時便慢悠悠的搖晃著蒲扇,笑意盈盈地說: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。”父親在旁邊應(yīng)和:“粽子得用小火慢慢的煮,才會更香,更軟。”
就這樣,從黃昏日落,等到月上樹梢,一鍋已經(jīng)綿軟沁香的粽子總算是出鍋了。
長時間的等待和期盼讓這口美食有了珍貴的韻味,讓人挪不開眼睛。
我記得母親包的粽子的味道,柴火獨有的香氣,大米破格的軟糯,星月之下,母親得意的看著我們狼吞虎咽,仿佛也從中感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。是啊,無論是如何精美的包裝,怎樣高級的食材,都不能代替母親特制的粽子。因為那粽子里,有漫長的等待,有慈愛的關(guān)懷,有不曾追趕的年少,有無法忘懷的童年。(計量檢驗中心 郭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