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神州大地之上,挺立著一位老態(tài)龍鐘但背影依然堅挺的偉人,他深邃的眼眸里溢滿了堅定的光芒,他拖著他那被蠶食的身體一步一步向前邁著,始終如一。佝僂的身體左傾右斜像那江邊的片片蘆葦,在微風吹拂下像一幅畫,像一首詩。他滿懷豪情地走過了42個春秋,他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,所表現出來的“親民愛民、艱苦奮斗、科學求實、迎難而上、無私奉獻”的精神,被后人稱之為“焦裕祿精神”,他就是河南省蘭考縣原縣委書記——焦裕祿。
傳承匠心 不負韶華
焦裕祿出生在山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他深知生活不易,上學期間就刻苦讀書,想著未來某一天要出人頭地,為國家做貢獻。他23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在入黨申請書上他寫到:“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救星,沒有共產黨,革命就不能勝利,窮人就不能翻身。我要聽毛主席的話,跟共產黨走,為推翻舊社會,建立新中國,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!”可見這位入黨積極分子的初心和決心,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的使命和職責。
他家里兄弟姐妹眾多,家庭條件不是很好,但組織在幫扶他的時候他堅決拒絕,他斬釘截鐵地說道:“蘭考是個重災縣,人民的生產、生活都很困難,我們應該首先想到他們。要把這些錢用到改變蘭考面貌的偉大事業(yè)上去,用到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上去”。1962年12月,在黨組織的再三商討之下,焦裕祿終于踏上了“拯救”蘭考的道路,并向大家保證:“現在正是蘭考困難的時候,組織把這副擔子交給我,是對我的信任。我相信,那里有黨的領導,有36萬要求革命的人民,什么困難都可以克服,我一定完成黨交給的任務!”
赤誠忠心 永照蘭考
剛到任職地,他便看到了這片蒼涼的蘭考大地,他便立即起身走小巷訪百姓,到貧下中農的家中、家畜棚里、田間地頭觀察了解各類災情,隨即組織相關村干部開大會,研討各項問題整頓方案,在蘭考,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“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,越是困難的地方,越能鍛煉人。請組織上放心,不改變蘭考的面貌,我決不離開這里。”在職期間,他親自率領周圍的鄉(xiāng)村干部、當地居民百姓進行抗災抗難活動,從那天起,蘭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掀起了挖渠排澇、封閉沙丘、根治鹽堿的抗爭浪潮。
為改變蘭考的貧瘠面貌,他親歷親為、督導查辦,緊抓抗災工作逐個落實,他恪盡職守、兢兢業(yè)業(yè),積勞成疾,不想讓大家擔心,他就自己偷偷隱瞞病情默默承受,終于,在1964年5月的一天,年僅42歲的他離開了我們,離開了他一腔熱忱奉獻的蘭考,臨終前他只有一個要求:“我死后,把我運回蘭考,埋在沙堆上。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,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。”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奉獻、什么是初心、什么是使命。
不懼臨危 筑牢使命
作為新入職的縣委書記,他能放下身段,與廣大村干部、村百姓干在一起、樂在一起,每次有集體活動只要他有時間他一定會參加,為了干活方便,他經常卷起袖子、盤起褲腿、揮起鐵鍬就開始大干一場,有時候沙泥滿身一身他也只是大笑一聲隨口一句就應付過去了,他從不喊臟嫌累,因為他認為下鄉(xiāng)的干部身上必須帶著兩件東西,一個是毛主席書籍,二是勞動要用的工具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1990年追悼焦裕祿時寫下了這么一首詞《念奴嬌·追思焦裕祿》,其中一句:“百姓誰不愛好官?把淚焦桐成雨。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,父老生死系。”道出了對這位時代楷模的崇高敬意與懷念,他那永不凋謝的頑強生命力,永不褪色的政治思想,永不怠慢的不屈勢頭,樸實無華的個性,像沙丘地里的泡桐一樣頑強生長,在蘭考的這場“抗災戰(zhàn)役”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。
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蘭考大地,獻給了蘭考人民,這是一場歷史見證,一部宏偉精神榜樣!新時代,作為正在前進路上的我們,要不忘成長初心、牢記自我使命,始終保持奮斗精神,攻堅克難,以“青山繚繞疑無路,忽見千帆隱映來”的心態(tài)迎接新的挑戰(zhàn)!(燒結廠 寧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