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村,其實不叫“老村”。傳說唐代玄奘法師從長安去往西天取經(jīng)的路上,曾在老村留宿了一晚,老村從此得名叫佛留村。因其歷史悠久,我們這些在外鄉(xiāng)的游子,習慣上叫它“老村”!
在上世紀八十年代,老村到處可見的是土坯墻,青瓦房。一場大雨或連日陰雨,墻倒了或房子漏水的情況時常發(fā)生。在每年農(nóng)忙時節(jié),田地里、麥場上到處都有忙碌的人們。人們將割好的麥子打成捆,用架子車運到麥場上,拖拉機拉著一米寬的石碾在麥桿子上來回輾著。麥桿經(jīng)過多次碾壓,麥粒從麥稈上脫落,再用農(nóng)具將麥稈和麥粒分離開,這樣經(jīng)過多次晾曬,麥子就算收獲成功了。那個時候,春播夏收秋忙都是靠最基本的勞動工具來完成,每次收獲都伴隨著汗水。雖然老村生活條件差,勞動工具落后,但老村的人們依然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向往。忙碌了一年的老村的人們,會在過年的時候,變得活躍熱鬧起來,聚在村子的中央,敲起鑼鼓、扭起秧歌,不管這一年的日子有多么艱辛,但在過年這一天總會笑得香甜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,老村有了新的面貌。房子是清一色的紅磚墻,青瓦房,紅磚墻用水泥砌成,青瓦房用水泥板作頂,人們再也不擔心雨季的房屋漏水問題了。小麥的播種、收割也機械化了,播種機、收割機代替了人力,老村的生產(chǎn)力逐漸得到了解放,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有了改善。老村的人們一直相信汗水不會白流,勤勞也能致富!
二十一世紀初期,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(nóng)政策。取消了農(nóng)業(yè)稅等政策,增加了新農(nóng)村合作醫(yī)療政策,老村的人們打心眼里高興。老村還被選為新農(nóng)村示范點。每個街道修成了平坦的柏油路,路邊整齊的栽了一排景觀樹。村子中央,原來扭秧歌的地方修成了一個200平方米的廣場,有籃球架和一些簡單的運動器械。老村的人們也開始種植一些經(jīng)濟作物,如蘋果、梨、桃之類的。勞作也大都機械化,沒有那么辛苦了,所以婦女們留在家里務(wù)農(nóng),男人們進城務(wù)工。生活早已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,可是老村的人們知道,美好生活不止于此!生活還需繼續(xù)努力!
如今的老村,已然是一幅新農(nóng)村的模樣。街道整齊劃一,人們富足有余。那些經(jīng)歷過戰(zhàn)亂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八旬老人們,經(jīng)常在天氣好的時候,在自家門口曬太陽,他們享受著這陽光下的溫暖。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:“現(xiàn)在社會好了!他們要好好享受生活!見證祖國的每一天變化!”那些在這四十年里奮斗過的父輩們也已老去。他們時常站在村頭,回憶著四十年前的老村,感慨時代的變遷與進步,熱淚盈眶,那淚水中包含著太多的情感。
老村的四十年,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縮影。這四十年,老村里的孩子也已長大,他們中多數(shù)都在外奮斗,但他們都不曾忘記老村,不曾忘記老村的人們。每到節(jié)假日,老村在外奮斗的孩子們回來了,看望父輩,看望老村。
這個我們從小長到大的地方,在這四十年里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但無論如何變化,它都是我們心中獨一無二的“根”。(計量檢驗中心第二黨支部 范艷瑩)